利辛人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面试秘籍

面试秘籍

浙江省2023年1月地理大题考查内容以及选考科目和英语科目命题思路及试题评析

利辛人才网2023-06-09面试秘籍面试问题有哪些
面试的意义在于,面试问题有哪些,什么是面试礼仪,浙江省2023年1月地理大题考查内容以及选考科目和英语科目命题思路及试题评析,面试的意义在于,面试问题有哪些,什么是面试礼仪今年是浙江新教材的第一次考试,在题量、分值

浙江省2023年1月地理大题考查内容以及选考科目和英语科目命题思路及试题评析

浙江省2023年1月地理大题考查内容以及选考科目和英语科目命题思路及试题评析,

浙江省2023年1月地理大题考查内容以及选考科目和英语科目命题思路及试题评析

面试的意义在于,面试问题有哪些,什么是面试礼仪  今年是浙江新教材的第一次考试,在题量、分值与考题方向上出现了不少改动,这里主要就主观题部分谈谈个人的看法

  从题量和分值来看,变化较大,由4道大题变成3道,自然每道题的分值也就发生了变化

  首先要知道地形角度包括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势高低、坡度、坡向、地貌等,其次还要了解高速公路这种交通运输的特性,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26-3:产业发展思路其实就是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变相问题,主要答题思路可参考选必二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型部分的内容 这道题学生容易审题不清,找不准答题角度

  27-1:原因类试题,一般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答题,除了要紧扣材料之外,还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27-3:水循环与水资源(常规考点),考点常规但考点的延伸考查比较新颖。平时做题可行性的题目较多,这道题其实就是不可行性,答题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除此之外,还需要知识范围的限制。除此之外,重点不能仅落在上游的不可行性,中下游的不可行性也得注意。

  28-1:气候特征(常规考点),考点比较常规,但是分析思路可能要紧扣材料。

  28-2:盐度(常规考点)形成过程(常见考法),前半问相对简单,根据盐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后半问地理形成过程类题目可出题角度较多,难度较大,实在不了解,可按照你对河段盐度的判断思路进行解答。

  28-3: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常规考点),把盐湖拆成两部分就是工业对盐度的影响,工业对湖泊的影响,思路就打开了。

  28-4: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新教材内容),这部分考查可参考选必三课本知识解答。

  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科目思想政治紧扣“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本,“标本结合”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既呼应了“大稳定、小调整”的命题要求,又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评价改革做出了有益探索。

  1 彰显“立德树人”学科价值功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新高考如何彰显这一学科功能是学科组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科组通过选材内容的优化、设问方向的调整、参及分值设置的引导,使得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2 锚定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色,所以,如何通过命题改革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本轮考改的重中之重。学科组通过结构化评价情境的创设、富有创意的学科任务的设置、科学合理的试题参及多样化评分标准的研制,为基于核心素养的纸笔考试评价提供了新路径。既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为各高中学校进一步深化课改提供了支撑。

  3 呼应“大稳定、小调整”的要求。站在新老课标、新老教材的历史交汇点,依据省教育厅“大稳定、小调整”的要求,学科组从考查的内容布局、题型设计、难度结构、分值分布等维度着眼,一方面承接原选考的命题要求,同时对主客观题分值安排、设问方式、评分要求等进行了适当调整。这使得试卷呈现出整体稳定略有微调的局面,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优点,又呼应了新高考改革的现实需求。

  4 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兼顾高中实际。本次命题紧紧围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命题内容框架,以学业质量水平为测试评价标准,充分吸收了课标中“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等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各高中学校的教学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与思维》等模块命题中坚持“低起点、稳起步”,力求实现平稳过渡。

  作为新课程、新教材的第一份选考试卷,在继承的基础上呼应新课改要求,实现创新,试卷在布局上做了适当调整。

  1 保留原试卷中的题型。新高考以来,浙江选考试卷一直采用判断题、选择题I、选择题II、综合题四类题型。考虑到“大稳定”的背景及要求,试卷仍采用了这四种题型。

  2 优化了主客观试题分值比例。在突出核心素养考核的背景下,改变了浙江卷一直沿用的主客观比7:3的比例,而调整为6:4的比例。

  3.调整了各模块考查分值。本次选考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与思维》两个全新的模块。其他模块内容与老教材相比,也做了整合重组。因此,各模块考查的分值也进行了必要的合理规划和设置。

  4.确定了各模块难度要求。鉴于各模块的内容和特点,本次选考命题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政治与法治部分的难度为稍易。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难度次之;选必内容难度值控制在稍难。这样的难度布局,使得各模块的难度有了明显的梯度,也符合各模块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1.平稳为主,稳中求进。如上所述,作为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次选考,命题坚持以稳为主,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指引下,并做适当调整和创新。一方面,试卷延续近年一贯风格,题型结构、知识分布、命题立意和整卷难度等方面均保持稳定。试题文字精炼、表述清晰、设问明确,减少学生阅读障碍,考查内容分布力求均衡等。另一方面,试卷在整体立意、任务设计、参、评分方式等均有创新,实现了稳中有新、稳中有进。

  2. 素养为要,知识为基。在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背景下,试题突出对所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科组通过情境组织和考查任务的创新设计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一方面,整卷有大量结构良好的情境,如6、15、18、23、30、31等题,也有其他的情境,如11、24、26、27、32、34题等。另一方面,试卷设计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考查任务,如26、31(1)、34等。特别是第32题,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观点进行驳斥。试题立意高,既要求学生整合教材主干知识,同时又要依据题中给定的背景材料并对确定的观点进行驳斥,借以实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有效整合,又强调了在新情境中的有效迁移,题中“评析”的任务要求更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具体展现。

  3.广度深度,相得益彰。本卷既考查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既要看所掌握的知识的量,也要看其内在的逻辑是否实现了优化重构。深度,则侧重考查具体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迁移运用。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的大背景下,深度与广度的有效穿插,能有效保障命题目标的达成。本次法律与生活模块的命题特点鲜明,侧重考查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26、27、33等题都体现了这一特点。6、12、29、31(1)等试题则更侧重对深度的考查,如31(1),既要求学生掌握“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知道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还需要学生结合情境中的“盐碱地与可耕地”这一特定话题,分析其相互转化的条件。这种“深一度”的考查,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科目历史的命题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试卷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主要考查维度,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下,试卷既继承了浙江卷传统特色,又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创新探索:对试卷结构作了适当调整,广覆盖,减题量,提质量;充分揉合课改新元素,既注重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又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主干知识与基本技能,以生为本,卷面图文并茂,设问梯度递进,让学生习有所得、考有所获,彰显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分析,历史学科选考卷有如下三个特征:

  试卷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引领的积极导向,强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奋斗、品德修养、法治精神、文明互鉴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寓教于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民族复兴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历史眼光,以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选择题的素材选择和答案设计,充分体现育人要求。如增进浙江学生自豪感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1题;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第3题;彰显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成果的第9题;新时代取得的“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的第10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第15题;列宁认真听取和记录三位农民倾诉的第16题等。

  非选择题主题鲜明,知识点融会贯通,点线面纵横交错,力求体现考查的创新性、综合性。在考试内容中注重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如“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第23题;聚焦中国现代化的第24题;探究文明互鉴的第25题。第23题以习指出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为主线,串连百家争鸣、秦汉治国理念、唐朝三省六部制、《唐律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主干知识。三道大题立意殊途同归,均指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试卷采用“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增强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服务于为国选才。

  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选必融通特色:纲要是基础,选择性必修是递进与拓展,原始察终,达成古今中外知识的融通。如第3题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西汉、唐朝、元朝等朝代在西域范围内设置的管理机构或派驻的官员,素材、答案来自于《纲要》《选必一》等。第24题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要求中外知识点横向整合:材料一引导学生将中国的洋务运动定位在19世纪上半叶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迁移《选必二》所学,回答近代工业企业采用的现代因子;材料二定位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危机背景下,要求学生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新因素;材料三突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实现历程中的划时代意义,最后要求综合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总结出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坚持中国的领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吸收世界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等。

  试题致力于提升问题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在学业质量和核心素养水平要求上都注重能力融通与素养融通,测试梯度能反映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如第23题考查的学业质量水平涉及2-2、3-2、4-3、4-4、4-5;核心素养水平涉及素养3水平3、素养4水平2、素养2水平3、素养4水平2、素养1水平4、素养4水平3、素养5水平4等。

  在改革“小步走、不停步”的渐变思想指引下,试题稳中求变,从浙江省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出发,不考繁难偏旧,着重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力求必修、选修知识的广覆盖。在试卷难度、模块分布、题型结构等方面保持稳定,精心设计,巧妙营造历史情境,兼顾服务高考选拔与引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评模式的有序优化。

  命题坚持以课标为依据,根据教学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减题量、提质量上,如选择题由原来的25题减少到22题,凸显区分度,分为基础题17道(各2分)与提升题5道(各3分)。5道提升题具有思维含量,侧重从古文史料阅读与分析判断、空间定位、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第22题,情境创设新颖,内涵丰富。非选择题由原来的4题10问改成3题8问,25题还增加了综合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历史小论文的撰写。这些变化与时俱进,及时回应了高中课程改革,避免试题模式的僵化、固化。

  试题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情境生动多样,有文献史料、时间轴、示意图、历史图片、油画、数据图等,卷面美观。非选择题提升了思维含量,每题都有“根据材料概括”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然后通过结合所学,多层设问,立体考查,力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既能获得基本分数,又需要充分调动基础与主干知识来迎接难度挑战,体现整卷的区分度。

  试卷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难度设计思路一致,均保持由易到难,低开平走的态姿,梯度鲜明。试题难度值分布力求整体体现“下有托底、上有封顶、中有长腰”的区分度,体现人才选拔功能。充分发挥高考教育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与高中教育教学同频共振,逐步形成“教-学-评”一体化育人格局,构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学回归课标、服务育人。

  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科目地理试卷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试卷延续近年的命题风格和特色,保持试卷结构、形式和难度的相对稳定,坚持稳中有进的主基调。

  试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将家国情怀的教育元素与祖国大好河山紧密结合,将二十大报告精神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试题以具体的地理事象为依托,以问题视角为指向,引导学生在地理事象中进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体验,在体现学科思想性、科学性的同时也增强时代性和应用性。如第1、2题考查丝绸之路节点上中亚五国的人口分布,引导学生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意义。第3、4题野外考察新疆东部地区戈壁的“小蘑菇“体现了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实现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第5、6题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载体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考查,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第11、12题以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为情境设置题目是对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积极响应。第17、18题以辽河口翅碱蓬为切口引导学生关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第22、23题“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对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的重点关注,在解读国家政策中融入学科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利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环保意识。

  试卷重视情境设置、强调迁移应用、鼓励思维创新,体现了试卷既是服务人才选拔的标尺,也是导向教学的指针,更是引领潮流的旗帜,反映选考命题的国家意志,塑造出地理试题的现实生态,引领地理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试卷选材内容广泛,涵盖人文、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创设能够触发学生深度思考的主题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纠正部分教师“模板答题”的教学倾向。如第19题通过“日月同天景象”确定日月位置,第25题在解释“热泡”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考查对流运动原因,第27(2)题计算长江流域水循环入海径流占比,此类题目情境新、切口小、设问灵活、思维含量高,都是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变式迁移。综合题第28题以青海省察尔汗盐湖钾盐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为情境,先描述察尔汗盐湖区气候特征、再分析格尔木河河段含钾量变化过程、接下来说明钾资源卤水矿开采后的影响、最后阐述钾盐产业供应链安全风险较高的理由。四个小题的设置从小尺度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到大尺度的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设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拓展,从描述、解释到分析、阐释,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规律从运用到迁移和辩证的思维进阶,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试卷充分考虑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依据课程标准,试卷以真实的地理事物、事件和现象为载体,注重主题载体的实用性、情境信息的有效性和问题设计的学科性,注重基础内容,聚焦主干知识命制题目,发挥引导教学的功能。依标施教、依标命题,为接下来的教学和考试定下基调。如第9、10题以“放心菜”实例,既考查了影响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也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问题中的应用,第7、8题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1题考查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第26题以墨西哥为区域背景,以汽车产业为载体,指向两条课程标准。第(1)小题“简述制约该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地形条件”指向的课标为“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考查考生对给定的交通发展建设案例是否能综合地形及其他要素,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其发生发展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给出合理的解释,对应学业质量水平层级3。第(2)小题“简析该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劣势”和第(3)小题“分析该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向的课标是“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试题通过提供图文信息,介绍墨西哥不同时期汽车产业发展状况,考查考生能否准确归纳该国汽车产业的特征,并能在此基础上说明该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及具体措施,分别对应学业质量水平层级2和4。

  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可以把诸多信息蕴藏于图表中,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图图转换、图文转化能力,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本试卷图表数量多,共30幅;呈现信息的方式多样,除了文字表达还通过表格、景观图、环形图、饼状图、柱状图、区域图、示意图等方式呈现信息。如第3题地貌景观图中的“小蘑菇”形象直观,图中信息与文字信息遥相呼应,在增强视觉美感的同时为解题提供诸多信息。第13、14题通过示意图考查学生对盐土含盐量特征曲线的判断,学生先通过文字材料明晰“盐土”的定义,接下来在示意图中揭示含盐量变化规律,从文字到图像,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图文转换能力。第15、16题通过地质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观察并推演地质过程。第19题确定日月位置的题目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设计的示意图具有画面感,使抽象的空间认知具体化,既降低了知识的考查难度,又深化了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试卷总体体现科学性、原创性和公平性。优化试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与生搬硬套的备考方式。强化地理实践力等关键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加强学习针对性,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应变能力。活化试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变化的现实问题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使试题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凸显出选考地理试题内容改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

  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科目物理命题全面依据新课标课程内容、核心素养和评价目标;结合浙江教与学和物理选考的实际。以‘核心知识考点稳定,课标新内容有涵盖’为基本命题思路。保持主观题55分、客观题45分不变,整卷的结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均有连贯性;为适应新课标新内容,试题的分数进行微调。试卷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高中物理学业质量;通过真实情境、思维递进、方法灵活、多层次的区分度好的试题设计考查问题解决能力;甄别考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多维解决问题能力,满足各类高校的招生需求。

  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确立“稳中求新”的思路。“稳”体现在核心知识点、实验题、以及保持适量的容易题。容易题考查重要的基本概念、重要规律及其简单运用。计算题18题继续考查力学核心知识的综合运用,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9题考查电磁感应现象综合应用,涉及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0题考查动力学知识和功能知识在电磁学中的综合应用。16题实验题涉及教材规定的三个实验,在提供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考查实验方法、操作、读数、数据处理等等。整卷简明且“友好”地呈现试题内容,保持题目很容易入手,设问由简单到复杂。

  “新”体现在展现新课标成果。如第17题为新教材增加的热学内容,考查主干知识,即等压变化、等容变化和热力学第一定律;16-I(2)为新增加的“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实验,考查实验方法、稳态过程观察和动态过程推理能力。二是体现新课标有命题新视角,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水平,从生产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反映物理学科本质的试题。如第4题的情境源于生活中的蹦极运动、第5题源于学生熟悉的抛石子情境、第6题源于消声耳机的原理、第7题源于对阻尼振动的分析推理、第8题源于大电流测量装置的简化和第10题源于常见的“冲日”天文现象等等试题,加强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科学评价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试题注重考查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内容中重要的物理观念与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如第2题悬挂着的足球、第10题“行星冲日”、第5题抛出的小石子等着眼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第4题的蹦极涉及能量观。第7题的阻尼振动、第12题的示波管、第17题的报警装置、第18题的滑轨游戏装置、第20题探究离子源发射速度分布等均涉及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能量观;第19题通电线框匀速转动产生的磁场涉及物质观和能量观。试题多维度考查核心素养,体现素养维度的综合性。如第16-I、16-II均涉及“科学探究”和“物理观念”,第18、19、20、21题均设计“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第3题的情景是“神舟十五号”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在轨运行,考查的核心概念是参考系、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第11题以“中国天眼”为情景,涉及“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同时这些试题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背景,弘扬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既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根据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要求,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次、试题情景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合理设计试题区分度,确保试题合理梯度,适度区分不同学业质量水平。同一题型不同难度的试题保证合理的梯度,如选择题最初5题,以熟悉的情景、简短的描述“友好”地呈现,学生入题快,有亲切感;随后对中等水平学生提出要求,如第6题的主动降噪耳机、第8题的利用霍尔效应测量大电流装置等试题情景真实新颖;最后几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逐渐加强,有利于区分高水平的学生。同一试题设置不同层次的设问,有效区分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解决与自身能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保持“答有所得”的平静心情。计算题每题均设置了分层设问,17题、18题均设置了三问,19题、20题均设置了四问,各设问之间梯度清晰。如18题第1问是熟悉的滑块在直线问是滑块在摆渡车上运动,涉及动力学和功能综合;19题第2问为第3问做铺垫,第4问层层递进;20题第1问以速度大小、方向确定的单粒子入手;第2问涉及离子源方向的最值,第4问在第2、3问基础上对综合能力提出要求。19题、20题的第4问属于学业质量水平4,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有利于考生全面展示学业水平,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人才。

  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科目化学试卷严格遵循《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坚持素养立意和育人导向,坚守科学、原创、公平和规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试卷结构、形式、难度、知识点的覆盖面等方面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选择题数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既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又能对高中化学教学有正面导向作用。

  试题基于新课标,立足学生学习基础,紧扣教材,全面考查化学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例如,选择题第1题至第10题,分别考查了物质分类、化学基本用语、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及应用、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等必备知识。非选择题第17题考查了分子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类型、晶体类型的判断;第18题考查了元素组成和化学式确定、常见离子检验;第19题考查提高平衡转化率条件选择、盖斯定律和平衡常数计算;第20题考查了含锌组分判断、仪器名称书写等;第21题考查了官能团名称、结构简式、简单有机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判断等,这些均突出了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和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既发挥基础内容在培养关键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利于引导师生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并落实基础,体现测试的基础性要求。

  基于素养导向,承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各级水平要求,重视分层选拔功能,考查学生信息获取、思维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将化学学科情境素材选择与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目标相匹配,科学调控情境的熟悉程度与每小题问题任务之间的连贯性,每个大题入题容易,但全面深入较难,让不同的学生在考试中均能有较好地表现。例如,第19题从简单判断提高平衡转化率的条件入题,经过3空必备基础知识考查后,进入真实的工业流程解读,通过选择、说理和作图等考查形式,从能量、平衡、速率三个认识角度理解反应条件调控等问题,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第21题从简单的官能团名称、结构简式书写入题,到反应类型、分子式、同系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判断,再到方程式书写、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书写等,问题设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考查学生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水平,体现试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求。

  坚持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精选真实、有意义、体现化学学科价值的生产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将“核心功能”要求融入具体试题中;精心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具体问题任务,突出化学学科思想,问题指向考查学习掌握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第13题将教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很好地融合在真实的工业情境中,通过图像和信息解读,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电离常数等基础知识和离子交换法的原理很好融合,凸显试题的多重功能与价值。另外第11题“电解获得电池材料TiSi”,第13题“工业废水中甲酸的有效回收”,第17题“硅材料”,第19题“碳达峰·碳中和”,第20题“荧光材料ZnO@MOF”制备,第21题“合成抗癌药物盐酸苯达莫司汀”等,这些试题既很好地测试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试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

  试题命制中十分重视知识承载学科核心素养功能的考查,即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真实情境中,能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合理运用化学学科的认识角度和思路分析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例如,第11题中电解制备TiSi时,电极反应式书写判断从常见的水溶液体系迁移到非水的熔融盐体系,电极参与反应物判断是凭简单记忆,还是依据题给信息准确迁移;第15题中以教材碳酸钙的溶解平衡迁移到其真实存在的多个平衡,并对该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考查,如分析溶解产生的CO32-在水中主要存在的形态判断等;第19题提出CH4还原能力(R)的新概念,并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作图和具体问题分析。这些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很好地测评学生是基于题给信息的理解还是基于平时学习的简单记忆,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及适度的创新性要求。

  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科目生物学试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置试题情境,突出关键能力特别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考查。试卷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着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新高考的指向。

  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形势下, 生物学学科组选考命题坚持把课程标准作为唯一命题依据,把考试的认知内容范围、认知能力要求、命题立意等方面限定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这既有利于实现考试的全面性、公平性和标准性,也有利于引导教学依标施教,应教尽教、学足学会。

  1.试题情境生动。以情境为设问载体,有利于考查学生在解决情境中问题的能力。每一道试题均设置了合理的情境,情境生动,叙述明了。试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把课标要求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具体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如第1题以“双碳”为情境,第2题以试管婴儿、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为情境,第22题以研究如何提高某植物产量为情境。

  2.实验考查突出。强化实验考查是本卷的重要着力点。实验能力考查的试题情境既有课标建议开展的科研实践,也有对科学研究案例的分析。如第16题(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课标中明确要求的,如第18题(生长素对去叶叶柄折断强度的影响)。

  实验能力考查的考查目标包括:关于对照实验的变量设置水平的考查,如第8题(研究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和第15题;关于实验设计评价能力的考查,如19题(对从泡菜汁中筛选耐高盐乳酸菌实验设计的评价);关于实验思路设计能力的考查,如第24题(用PCR技术鉴定再生植株)和25题(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设计)。

  1.试题选材体现立德树人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如第1题的“双碳”情境,既体现了试题的德育功能,也呈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担当;如第2题,以试管婴儿、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为情境,既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体现了科学工作的法治意识;如第7题,以我国西北某地区将荒漠成功改造为枸杞园为试题情境,向考生传达了劳动创造美丽的精神,呈现了人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2.考查内容体现服务选才的基本功能。试卷从内容覆盖、样本选择、考查维度等方面保证了生物学选考试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试题难度分布合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相应的试题加以区分。

  3.考查目标有力引导教学减负提质。从认知内容角度看,生物学选考试卷重点考查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重点考查对生物工程和技术中有关原理的理解。如第3题考查的是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如第5、6题考查的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功能;第21题考查的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如第24题,考查内容涉及了原生质体的获取、细胞融合及其终止、克隆培养、杂种植株的鉴定等操作的原理。生物学选考试卷不考查细枝末节、不考查纯识记的知识,把基础知识放在具体情境中加以考查,引导高中生物学教学避免死记硬背、减少机械刷题,引导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把对主干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

  生物学选考以生物学大概念、重要概念等主干知识为依托,考查学生的四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1.着眼必备知识,指向生命观念。如第4题,以缬氨霉素这一离子移动载体载运K+为情境,考查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第11题,以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水解的机制为情境,考查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第13题,以海岛上蜗牛物种的演化为情境,考查学生的进化与适应观;第23题,以植物的“源”与“库”的关系为情境,考查学生的物质与能量观。

  2.基于生物学原理,指向科学思维。如第17题的逻辑推理基于特异性免疫的原理,第25题的逻辑推理基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第20题在考查模型解读能力的基础上还考查了基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推理能力。

  3.基于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指向科学探究。生物学选考试卷通过考查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实验评价等途径,考查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水平。具体试题如第8、15、16、18、19、24、25题等。

  4.紧贴科研生产生活实际,指向社会责任。生物学选考试卷的情境紧密联系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人体健康等现实,引导学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过程中辨别迷信和伪科学,认同科学生态观,崇尚健康文明。如第21题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第22题可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生态演化中的作用,如第23、24题可引导学生认同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学技术在发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生物学选考试卷涉及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对试卷结构、试题形式、试题难度、考点分布和试题表述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优化。(1)试卷结构清晰明了,包括二个大题,一是单项选择题,二是非选择题,试题数量合理,有利于考生考出线)试题形式稳中有变,单项选择题保持四选一形式,新增了2道选择题共同一个题干的形式。非选择题中除了填空和选择填空外,适当增加了需用句子回答的简释题,加强了原因、理由和依据的分析要求。(3)试题难度层次分明,整体难度基本稳定,不同难度的试题用于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服务于选考的选拔功能。(4)考点分布全面均衡,所考查的认知内容分布,在充分考虑课标大概念的基础上,又不作平均分配。(5)试题表述简洁易读,试题材料不过于复杂,不使用复杂长句,避免材料冗长而影响对生物学素养的考查。

  本次命题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业质量标准”为重要依据,以课程标准所述课程内容、教材为考核内容界定,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考查。整卷结构稳定,难度分布均衡,知识点覆盖范围广,注重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命题观。

  试题设计时重视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适应性,遵守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第2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优势与局限性的了解与认识。第4题构建了水果连锁店“智能收银系统”的情境,检测学生从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角度,分析提升数据安全性措施的合理性,助力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以及安全防范能力。第14题创设部分城市全年空气中PM2.5、PM10、CO浓度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命题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水平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表现、相关模块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有机结合。

  如第3、4、5题,以真实情境融合信息系统组成、系统中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安全等学科核心知识,通过问题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从情境中予以辨识,检测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引导学生认识数据安全面临的威胁并自觉维护数据安全,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第13题,创设“家庭小菜园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搭建情境,综合考查信息系统硬件搭建、软件开发、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测试等主干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或创造数字化资源,助力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第15题,通过器件检测中多优先级排队问题,综合考查队列、链表等数据结构,以及相关排序、查找、迭代算法等内容。需要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数据抽象的基础上,发现、利用模型特征,探索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方式,进而分析、推理算法逻辑,体会合理的数据结构对于优化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层层深入检测学生计算思维。

  在设计试题内容时,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尤其关注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

  如第1、14、15题,主要围绕数据这一大概念进行设计。第1题考查数据与信息;第14题考查数据的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等基本知识、思想和方法;第15题考查编程实现数据的组织、处理与应用。第7、8、9、10、11、12、15题,主要围绕算法这一大概念进行设计。分别考查了算法的流程图表示、二叉树的遍历、队列的基本操作、冒泡排序算法的基本操作、递归算法的理解、栈与队列的应用等核心内容。第3、4、5、6题,主要围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大概念进行设计。分别考查信息系统组成、系统中数据组织、数据安全、网络技术等学科核心内容。第13题,聚焦信息系统大概念统领的主干知识,考查信息系统中传感与控制的基本原理、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架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测试等核心内容。

  试题设计时,注重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了解、理解、探究、运用等不同能力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第13题,关注生活,创设真实家庭信息系统搭建的问题情境,以信息系统搭建问题的解决为抓手,引导学生运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14题,关注环境问题,针对空气中PM2.5浓度问题创设情境,围绕数据、数据处理等核心内容设计问题链,循序渐进地考查学生对数据、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反映学生的数据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第15题,关注工业生产,创设器件检测问题情境,按照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分析问题、抽象建模、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进行问题设计,逐层深入地考查学生设计算法、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引导学生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高素质劳动者。例如第1题选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这一我国最新发展科技作为情境,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有机融入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第2题在选材上采用“为老人设计的椅子”,体现技术的人文性,而明式“圈椅”的题材,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

  准确理解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和内容标准确定试题水平等级和内容范围。例如,第8题、第9题都是考查工程思维,但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第8题主要考查工程思维水平2,侧重系统分析,要求学生“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能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技术问题”,内容涉及到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第9题主要考查工程思维水平2,侧重模型认知与建构,要求学生“通过对简单系统设计的分析,初步掌握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增强运用系统与工程思维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内容涉及到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

  素养导向的命题,出发点是核心素养。在素材筛选时,不是先考虑内容的分布,而是明确可以考查的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和水平,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或任务、参或作品要求等都围绕达成核心素养的考查目标进行设计。

  注重核心素养的覆盖面,技术意识2题,工程思维8题,创新设计7题,图样表达7题,物化能力5题。特别是图样表达,虽然专门考查图样的试题比以往少一题,但第3题、第6题、第13题第(4)小题都融合了图样的识读,第14题整合了图样的表达。

  注重设问的引导性,指向核心素养发展。例如第14题,要求“在头脑中构思符合设计要求的多个方案,画出其中最优方案的设计草图”,就是对创新设计水平3“能尝试运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设计多个方案”的落实。

  本次命题凸显对工程思维的考查。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12题都是专门考查工程思维,在第15题第(1)(2)(3)小题融合了对工程思维的考查。

  注重不同维度和层次工程思维的考查。例如第8题主要考查工程思维水平2,侧重系统分析, 第9题主要考查工程思维水平2,侧重模型认知与建构。第15题第(1)小题主要考查工程思维水平3,侧重系统分析,“能就某一具体技术和工程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识别问题的特性和细节”,第(2)小题主要考查工程思维水平3,侧重决策分析与风险评估,“能就某一具体技术和工程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识别问题的特性和细节,明确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

  本次命题注重对创新设计的考查。第3题、第13题第(1)(2)(4)小题、第14题第(1)小题都是专门考查创新设计,第15题第(3)(4)小题融合了对创新设计的考查。创新设计题的形式也比较丰富,有方案比较、设计过程分析、设计要求分析、方案设计等。

  第3题主要考查创新设计水平一,侧重方案构思与创新,要求学生“能对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第13题第(1)(2)小题主要考查创新设计水平1,侧重于技术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体验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但两题涉及内容不同,(1)小题涉及到“熟悉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经历发现与明确问题过程”,(2)小题涉及到发现与明确问题、人机关系。第(4)小题主要考查创新设计水平2,侧重方案构思与创新,要求学生“能在对需求与问题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第14题第(1)小题主要考查创新设计水平3,侧重方案构思与创新,要求学生“能用较详细的草图表达设计构想”。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本次命题从考查物化能力的角度进行了探索。第4题、第5题、第10题、第13题第(3)小题、第14题第(3)小题都是专门考查物化能力。

  第4题、第5题主要考查物化能力水平一,要求学生“能了解金属、木材等常用材料的属性、加工工艺,学会模型或产品的成型制作和装配”。第4题侧重于工具选择与使用,第5题侧重模型制作与工艺分析。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物化能力水平3,侧重于工具选择与使用,要求学生“能结合某一技术领域,根据方案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第13题第(3)小题主要考查物化能力水平1,要求学生“能了解金属等常用材料的属性、加工工艺及连接方法”,内容涉及到常见材料的比较。第14题主要考查物化能力水平1,“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设计并加以实施”。

  2023年1月浙江省思想政治选考试卷,是新教材的第一份思想政治选考卷。试卷坚持依标命题,稳中有进,强化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作用,促进素养落地,服务选才功能。试卷具有三个特点。

  试卷结合社会热点创设试题情境,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如第11、12、13、32等题,从欧洲能源市场短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个体工商户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时政热点切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发展,涵养家国情怀。第3、7、9、10、14、16、30等题,将社会主义改造、脱贫致富、社会治理等问题与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等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拥护中国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

  试卷坚持学科任务导向的学业水平命题方向。如第33题第1小问主要考查对用益物权的分类,第34题要求学生对材料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释与论证,第31题第2小问,要求学生对综合利用盐碱地提出建议,作出预测和选择。试题在评价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等方面的整体架构,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真实生活问题,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试卷保持浙江省思想政治选考试卷的命题风格,进一步优化试卷结构布局,提高了考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又以不同梯度和层次的考查要求服务人才选拔功能。试题注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必备知识等学科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等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如第30题从某公司加强党的建设相关举措入手,设置两个不同模块的问题考查党的领导,以小见大的考查方式,更能甄别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如不少主观题在设问时对知识的限定相对宽泛,第34题要求结合《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作答,学生需要对整个模块的知识脉络有较为清晰的理解,此外,还有建议类、短评类的开放性试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新课标下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唯有不断改革创新,勇毅前行,才能不负教育使命和担当。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卷系浙江省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后的首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课改视野和人才选拔角度,通览全卷,本次选考试题凸显四大特点:课标引领,继往开来;创新情境,返魅史学;注重思维,涵育素养;贯通中外,文明互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本次历史选考命题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省情,合理安排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考查内容及分值比例。以平稳为主基调,在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命题风格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形式上又有所创新:如客观题分每题2分和每题3分两种类型;主观题第24、25两大题实现了中外融通;第25题(2)中首次推出具有浙江特色的历史短文等。这些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符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实需求及高考招生综合改革发展趋势。

  任何历史知识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存在的,离开历史情境的知识是孤立的无意义的符号。本卷注重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了选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促进“双减”改革的有效落地。如选择题第1、3、8、10、13、14、15题分别从文明的起源、历代的边疆管理、的重要会议、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化传承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等角度创设崭新的问题情境,引导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历史问题,感受史学的魅力。

  历史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涵育可见于“教学评一致”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可在复杂社会情境中稳定表现。选考试题涵盖了新课标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如第2、15、17、23题第(3)问均凸显了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第8、20题均在新情境中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主观题一共8个问题,其中6个小问都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相关历史结论,着重关注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3、4层级的能力要求;第22题延续浙江卷史论题的特点,符合高中生的年龄思维特征,区分“历史事实”三个层次,形式比较新颖;第1、6、9、10、23、24、25题等既渗透着家国情怀,又饱含着文化自信,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人类文明是多元的,在交流互鉴中逐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纲要》要求学生首先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与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选择性必修》则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维度着重探究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本卷中第1、10、12、19、20、24、25题等均体现出贯通中外、文明互鉴的特色,考查学生从不同视角认知探究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倡导的“教学评一致”引导高中历史教学走向选必修教材融通,古今中外史贯通。

  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准则,践行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在问题情境、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多个维度开展了积极探索,突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核,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试题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身边和社会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与往年相比,非选择题题量略有减少,让学生考试时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助于提升学科思维的考查力度。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素材多选择反映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进步、国家安全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如分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国家“十四五”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目的,列举辽河口生态修复的措施,比较新型蔬菜产销模式的优势,探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缘由,评估钾盐供应安全的风险等试题,展示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志,凸显家国情怀,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学科担当。

  试题具有明确的素养指向,如通过中亚的人口数量和领土面积,判断当地人口分布状况;借助海洋表层等值线,辨析美洲东西两侧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差异的原因;基于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归纳当地的气候特征、判别不同河段含钾量的高低;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概括墨西哥的地形条件等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水平。而月相观测、雅丹地貌考察等试题,旨在强化学科实践,引导教师教学时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又如,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探究,长江沿岸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缺水问题解决措施的提出,察尔汗钾盐生产对环境得失的评估等试题,无不体现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试题呈现形式丰富,图表数量多达20多幅,注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非选择题设问指向明确,要求学生能结合信息解读,进行全面准确的表达。试题考核维度多样,通过较为复杂的学术探究情境,如长江流域“主汛期反枯”现象、深层海水环境特点、地质演化过程、盐土的盐分垂直变化规律、大气“热泡”运动原理、墨西哥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转型等试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合理运用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强调学以致用,有效助推“双新”教学改革。

  2023年1月浙江省高中物理选考取消了《考试说明》,参照《物理课程标准》来命题。本卷维持总体形式稳定,优化了局部结构。例如选择题I的题型与分值不变,选择题II减少1题,每题分值由原来的2分增加为3分。非选择题部分,把实验题合并为第16题,总分值不变。计算题的题量、总分值维持不变,每题分值略有增减,整卷总题量由原来的22题减为20题。

  物理观念包括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是物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知识载体,是物理选考的主干内容之一。例如第1题的物理量单位、第2题的共点力平衡、第3题的参考系、第4题的能量变化、第5题的加速度变化、第6题的声波干涉、第14题的多种物理概念与规律应用,都涉及了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等等。

  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是试卷素养立意的重要命题基础。例如第7题的电磁阻尼的振动图像变化就既有模型建构、又有科学推理与论证;第8题的霍尔元件测量大电流的装置就是模型建构的问题;第13题的光多次折射与全反射问题;第15题的光电效应相关判断等等;都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试卷在内容上注重与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例如第9题的碳14测量古木年代就是放射性元素中半衰期概念的具体应用;第10题“行星冲日”问题是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第11题计算“中国天眼”接收辐射光子的功率问题涉及到几何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第12题是电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的示波管应用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了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16题考查了三个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以及“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科学探究维度包括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科学解释、协作交流等环节,本次实验题在“实验设计方案、科学解释现象、数据处理手段”等方面均有侧重,尤其强调了实验蕴含的思想方法。

  试卷最后的4个大题都需要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例如第17题考查热学知识,通过设置等压过程、等容过程及状态变化中内能增加量,考查学生应用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定律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8题的“游戏装置+摆渡车”,设置了螺旋圆形轨道及摆渡车的情境,综合性得到了加强。本题通过求出滑块在螺旋轨道最高点C的速度及受力情况、滑块与摆渡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及滑块在摆渡车上的滑行时间,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运动和力”的知识以及机械能、动量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9题是刚性导体线框转动的电磁感应问题,试题设置了立体情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量转化等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小问还考查了高阶小量运算,对运用数学能力有较高要求。第20题以“离子源+分析器”为载体,通过设置发射离子数随发射角均匀分布、速度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离子源,计算离子进入分析器的到达范围;再设置离子不能到达N板的反向电压临界值及其随C点位置坐标的变化规律,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磁场知识、电场知识、几何及三角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1月浙江选考化学试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参照,有效服务高校选拔,切实引导课堂教学,体现“双新”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与历次选考对比,稳定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创新。题量减少便于学生临场从容作答,加强物质结构相关内容考查体现课程内容变化,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科学调控难度,通过生产生活真实情境彰显学科价值。

  必备知识指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学科主干的、核心的知识。试题全面覆盖了高中化学核心知识,全面考查了化学用语(1、3)、核心概念(2、6、7)、重要无机物、有机物性质与应用(4、5、8、9、18、21)、反应原理(11、13、14、15、19)、物质结构(10、12、17)和化学实验(16、20)等。

  试题1-10大部分选项直接源于教材,体现基础性和应用性,难度较低;试题17-21较好地实现了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知识的学科内融合,体现综合性;试题14、17(3)、19(4)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有较好的区分度。

  关键能力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试题强调关键能力的考查,例如,19(4)通过创新图表数据呈现方式,给出衡量CO2转化效率的多种信息,以考查学生从复杂图表中获取数据、转化数据的能力,进一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解答过程体现了理解与辨析、分析与推测、归纳与论证、探究与创新等化学学科关键能力。

  试题精心设计问题考查角度,例如18(2)(3)引导学生基于框图中的事实证据和头脑中的化学理论进行推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解题过程实际上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体现“双新”改革要求。

  试题选取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通过对生产生活实践中化学原理的考查,充分体现出化学学科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彰显化学学科价值。例如,13题工业废水的处理、17题重要半导体材料硅、19题“碳达峰·碳中和”、20题荧光材料题抗癌药物盐酸苯达莫司汀等情境素材选自环境、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领域。

  试题设计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考试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3年1月浙江省生物学选考试题命制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简称生物学课标)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通过多种情境的有效创设和聚焦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考查,彰显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正确引导一线教学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序开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目标。

  本卷高度重视落实生物学课标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知识的考查。试卷的文字量、考查的主体知识和难度保持相对稳定。选择题题量有所减少,且设置了2处材料选择题组,创新了选择题的命制形式;非选择题的题量未变但总分值有所增加。试题进一步突出了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本卷是我省普通高中使用新课标后的首次选考,全卷加强了对新课标新增内容的考查。如第5题的表观遗传、第13题的生态位重叠和第24题的PCR和电泳技术等。同时,非选择题中设置了答案相对开放的问答题,较好地回避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细节,淡化死记硬背,强化新情境中迁移应用概念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创新并丰富情境的创设是考查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全卷试题均有情境创设,而且类型丰富。如第1题的全球变暖、第7题的西北荒漠化改造、第14题的有害昆虫防治、第17题的自身免疫、第21题的随意呼吸和自主呼吸的调节、第22题的亚洲象北迁等均是来自生产、生活中的情境或社会的热点议题,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如第4题的缬氨霉素介导物质运输、第18题的IAA对乙烯使叶柄脱落的影响、第23题“库源比”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和第24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高产耐盐碱植物等均为科学实验情境,有助于考查考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素养。

  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是生物学教学和考查的重要内容。本卷创新性地将实验的设计思路、结果的预期及其分析与遗传学情境相结合,且注重将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要素分散在不同题型和试题中,如第8题、第16题考查了实验变量的分析;第18题、第23题考查了基于实验结果推导出结论的能力;第24题基于实验分析与原理的讨论强化对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等。全卷巧妙地将科学探究能力与不同的探究情境进行融合,加强学科实践,凸显生物学的学科本质。

  2023年1月信息技术选考试题是我省2020年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后,首份高考选考卷,整卷围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等学科大概念,注重实践应用,关注学生能力,较好地探索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在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为选拔建设数字强国所需的优秀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次选考试卷立足“新课标”,紧扣我省选用的浙教版《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数据与数据结构》三本新教材,体现了“双新”特点,但也传承了上一版课标中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如第1题有关信息与数据的概念,第7题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第10题数据排序算法的实现等,都是具有明显学科特点的内容。试题中考查的知识点与学科原理都立足教材,源于教材,如第8、9、12题有关二叉树、队列和栈等典型数据结构的应用,第13题家庭菜园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架构等,充分体现了教考的一致性。

  整卷包括12个选择题和3个非选择题,题量略有减少,试卷页码共6页,减少了试题的阅读量,所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比较合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兼顾。虽然题量和文字量都有减少,但难度基本保持稳定,也保证了一定的区分度,更能体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身边实际的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是信息技术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次选考试题比较关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有关人工智能的应用,第3、4、5题通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运用信息系统的知识,对软件、硬件优劣判别、杀毒软件升级应用、服务器的功能与维护、数据库和网络的使用功能等进行分析判断,突出了学科的应用价值。又如第14题通过处理每个月采集的PM2.5数据,将数据处理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作为考核要点,突出了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再次感受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彰显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本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素养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本卷在学科方法和能力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第13题的第5小题对于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出错可能性的判断,第15题的第2小题算法测试与验证,考查了学生在系统方案完善、算法优化时,所需具备的系统化思维和反思能力。又如第15题的第3小题解决器件检测中的多优先级排队问题,考核了计算机解决问题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整份试卷在将情境、知识、能力有机结合,融素养评价于选拔考试中都作了有效尝试,对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通用技术2023年1月选考卷参照《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展现真实情景,解决技术问题,充分体现了通用技术的学科特色。同时本卷遵循“大稳定、小调整”的命题原则,在继承以往命题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创新和改变,进一步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

  本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注重考查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如第1题技术的性质、第2题技术的评价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4题金工、木工工艺操作要领侧重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第13题简易单杠材料的选择与设计要求分析,第14题具有起重功能的辅助装置设计侧重考查基本技术实践能力;而第5题加工流程的设计分析以及第6题零件主要受力形式分析,则侧重考核基本知识的延伸应用。本卷中的试题范围广,分布合理,在减少了整卷题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覆盖了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本卷聚焦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本次重点“工程思维”的考查为例,如第3题中给窗户安装一个可开关的安全栅栏,第8、9题中的装配系统,第13题中安装简易单杠以及第14题中具有起重功能的辅助装置设计等都是从“工程思维”这一维度切入,特别是第14题,既有装置工作过程描述的考查,又有装置技术试验过程的考查。再如第14题起重功能辅助装置的设计以及第15题电池充电电路图的改进设计,则从“创新设计”和“图样表达”这两个维度进行考核,与往年试卷相比,学生方案将更灵活,更具有开放性。本卷通过考查学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导向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卷充分体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传承了回归课标、回归实践的特色,并进行了大量创新性探索。如第4、5题中木工工具和工艺,第10题中面包板上搭建电路等内容,聚焦新教材特色知识点,素材新颖,情境新颖。试卷不被原有命题习惯束缚,改变了三视图补线和三视图尺寸标注等传统考查方式,通过第7题三视图的识图和第13题剖视图的识图,对学生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外,电子控制部分的试题也做了较多的创新,如第11、12、15等题目中题干和选项的设计,既重视基础,不出偏题、怪题;又有很强的灵活性,解题时需要特别认真分析,以此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重视基础、重视实践。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秉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境,取材广泛、体裁多样、时代性强,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能力。

  语料涉及面广,将显性考查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接受思想的启迪。例如:听力部分中的终身学习(第10题)、与同一屋檐下的父母相处(第8段材料)、促进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第9段材料)以及科学健身(第10段材料),引导学生践行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理解B篇讲述了作者的零废弃生活方式遭遇家人的不理解,却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阐释了群体生活中遇见不理解和不支持时,“用行动说话”是最好的办法。阅读理解C篇通过介绍一个击败以色列前国家辩论冠军的软件程序“Project Debater”以及它明显的缺陷:无法理解意义,说明了社会交往才是理解意义的关键所在。阅读理解D篇介绍了旧式太阳能农场的弊端:破坏土壤,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科技的发展及创新,并且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阅读理解第二节介绍了一些使在国内火车旅行更舒适的建议,简洁的文字中渗透着对学生常用生活知识的传递。完形填空是一则养蜂人爬到树上徒手摘蜂窝,被蜜蜂攻击的故事,提倡理解劳动者的艰辛,尊重劳动者,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语法填空讲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在全面考查学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和语法等必备语言知识的能力,凸显了试题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国文化。

  试题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角度是多维化的,考查情境是多元化的,考查语料是多样化的。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听、读、写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全面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例如:阅读理解A篇、B篇、阅读理解第二节、写作第一节等,都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阅读21、22、23、32、33、34等题考查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包括直接信息题、归纳概括题、语意转换题、数字计算题等。阅读25、26、28、30、31题考查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阅读理解第二节考查学生语篇衔接与连贯能力。阅读24、29题考查学生的词义猜测能力。阅读27、35题考查学生的主旨概括能力。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考查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第一节写作任务是写一篇报道,报道校学生会组织的“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活动。该写作任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内容开放,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强调对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第二节写作提供的语料是“我”意外救下被蛛网所困的蜂鸟,由此,蜂鸟与“我”熟识,并有了下文待续写的后续,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篇章结构布局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逻辑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

  本次考试题型与往年的首考卷略有不同,但是试题难度适中,稳中求进,体现了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评价方式向“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向上”的综合评价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引导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强化学生对基础性知识、技能、方法的深刻理解,弱化语法等知识的机械式操练,提升课堂及作业效果。另外,教师在编制各类学业水平测评试题的时候,应关注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通过创设多样化的阅读类题型和书面表达题型,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总而言之,加强考教衔接,就是落实双减的保障。5t

很赞哦!